close

連加恩」一位大家很熟悉我卻很陌生的名字,接觸到他是因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BLOG。從文章中的"為什麼我們要生四個小孩"一文而引起我的好奇心。

圖書館中只有一本「愛呆人生連加恩-複製幸福DNA」,於是我就馬上借回家看,一看就慾霸不能。書中雖然是寫給兒子的書信,但也闡述他對人生的一些觀感及看法。而我也能對書中的想法產生共鳴。

一、我們都是人生背包客

     人往往會因為自已的文化、成長、學習的不同進而產生對人、事、物不同切入的點的主觀意識。例如:我們家附近的幾條街都有學齡前的小朋友,就我的認知上,他們正是最好培養興趣及教育的好 時機。但是我常常看他們就在街上打來打去(雖然我並不反對打)但大人卻自已是個小圈圈而小孩都個自為政。把小孩聚在一起說說故事、做團體活動多好,但好像大人們卻只關心自已大人的世界。讀完後我深深感得"若許我們能給的真的有限"。也許我能在某方面教育小孩,但也許某方面我是缺乏的。每誓人本來就南轅北轍又何必去要求我/他能夠真正地了解他/我。若許有一天,我還必需從他身上學習呢!

二、誰該被派去非洲

     「比」是一種無形中階級制的大眾化行為,因為有時甚至不用說就知道了。看看身上載的、手上拿的、腳上穿的~~~。我剛搬回來住的時候也常常在比,為什麼下雨就這麼多天、為什麼垃圾不丟進垃圾桶裡、為什麼就少了點國際觀、為什麼溜狗時還要留下証物。。。為什麼、為什麼。因為往往心中已經有了一把尺而去衡量什麼是達不到標準,這卻也形成另一種無形的壓力。連先生提到史懷哲自已發覺自已的優越及優勢都是建立在上天所賜的福氣,而不是他自已有什麼了不起。所以他更能珍惜自已所擁有的進而回饋社會。或許我們就需要在不同的環境中來增加體驗讓我們的人生更多采多姿。我很喜歡作著的結語:You got nothing to lose!

三、「在場」的力量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是在場另一個很好的註解。能夠參與、能夠發揮一已之力是很有學習的原動力。爸爸生病那年,因為剛好運用所學,所以幫爸爸打了針。打針的那段日子卻也成為現在我想爸爸也是最親近的一段時光。爸爸是很能忍的人,但看著日漸消瘦的身體他卻也不得不要靠打針來補充營養。每每幫爸爸打針,爸爸就會說痛或是不說話,痛我就知道我下手太慢了。久而久之,我知道爸爸的心情、需要,這個比小時候聽他大刀闊斧的談論東西實際得多了。藉由那陣子的陪伴讓我覺得說再多話都不比在場重要。因為此時此刻能夠陪他面對,就是最大的支持力量。這在場的力量是重金也無法測量的價值。

有機會我還要去讀讀他其它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tty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